桐木舟学英语人工智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9|回复: 0

人人能用上英语 everyone-can-use-english 第9章 后记

[复制链接]

11

主题

0

回帖

39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9
发表于 2024-6-28 14: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后记

这本书几经易稿,终于快要完成之时,我收到一封读者林山(@bojia)的来信。于我来说,无异于上天赐给我的礼物。以下,是她来信的全文:
我一个退役运动员。

08 年开始看笑来老师的博客,两年时间里,我从几乎是零基础到 获得雅思 6.5 分,留学申请成功──今年 9 月去爱丁堡大学读研究生。身边的人都特别惊讶,问我这个没上过初中高中的人是怎么学习英语的。几天前,我请笑来老师吃饭,当面感谢他的时候,他也很惊讶,也很高兴。告诉我一定要把我学英语的过程,和我的一些感受写下来,供大家参考。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

我十岁进入省队,开始我的职业运动员生涯。别的孩子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我和队友们每天 8 小时,一周 6 天,拿着拍子在球场上练球。6 年之后,因为我 自身的条件还有当时队里的环境,像许多运动员一样,我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我选择退役,进入大学学习。我清楚地记得,当我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当时我的 教练泼我冷水:“你以为学习就比训练容易吗,我保证你读一个星期就读不下去了。”

我当时心里也没底,毕竟这么多年没念书,基础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直接上大学能跟得上吗。但是比起继续训练,我更愿意换个环境重新开始,所以我报考了一所体育院校。

相比起运动队,大学简直是天堂,没有早操,没有教练的控制,当然田径场还是有的,不过再也没有人逼着跑长跑了。众所周知,体育类院校真正在学习的人 少之又少,像清华北大那些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跳楼的人在我们学校是不存在的。人家学校每年都有 “自杀率”,我们学校每年是 “杀他率” 和 “被杀率”。我一边后 悔自己怎么没上个综合性大学,一边放任自己在这个环境里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混吃等死的安逸日子。直到后来找工作写简历时,我才发现,本科的时光真的过得比我 的成绩单还要更空虚一些。当时真恨不得把三围也写进去,照片贴张 5 寸的,好让简历能凑够一页。

大四的时候,我跟很多人一样,把出国留学当成最后的救命稻草。报了新东方托福班,笑来老师当时是教写作。说实话,当时上课完全听不懂。现在想想,当 时想去考托福完全是异想天开。我上大学开始学英语,大学里的英语课只有四学期,大学的英语老师也假定你是有一定语法基础的,对我这种零基础的来说无异于天 书,所以当时考试基本靠小抄,成绩一直在及格线附近徘徊。这种程度,在半年之内想托福考到 90,不管上什么补习班,都是不可能的。结果可想而知,59 分的 托福成绩让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我当时觉得自己这辈子肯定完了。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基础知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统统没学过;唯一的技能只能 从事教练或者老师的工作,就业面非常窄。我怎么和那些从小上学的孩子在社会上竞争呢。哪个公司会要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退役运动员呢。我开始埋怨父 母,当初为什么要送我去练球;我埋怨学校,为什么不给我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埋怨自己,为什么当初不好好珍惜时间,恶补文化课知识。

那时候在笑来博客里看到一段话:

    缺乏耐心几乎是所有人的本性,也是绝大多数人最终未能矫正的习惯。很多人在生活的方方 面面都因为缺乏耐心而处处吃亏却又从不自知;处处吃亏的结果是越来越急于求成,越来越缺乏耐心——于是一生都只能在这个死循环中左冲右撞而后最终混个死因不详。

这简直是我当时状态的最佳写照。我当时觉得我年龄还不大,还有时间再读个研究生,读完研究生以后就业时选择的面就宽多了,所以我想到了去英国读研。 但是留学考试是凭实力的,而我的外语这么差。所以我觉得我要想留学的话,一定要把外语提高上去,而且这次要吸取教训,不能再急功近利了。因此,我又跟父母 商量,要去留学。父母还是心存疑虑的,毕竟有前车之鉴,所以要求我必须先考过雅思再开始申请学校。我跟他们保证说,这次我一定会考过的,而且我要考 7 分, 上一所好的学校。我想以前这么训练这么累都坚持过来了,只要我有耐心坚持下去,一定能做到的。

我从剑桥中级英语语法开始,坚持做三遍,一来培养耐心,二来恶补语法。配合记录时间的习惯,每天记录下来我学习英语的时间。08 年七月开始,每天 2 个单元,用时大约 90 分钟。第二遍大约 60 分钟做完两个单元,第三遍的时候速度更快了,平均 30 分钟就能做完,另外用 30 分钟把例句读熟。我要求自己,不管再累在忙,每天一定要完成 2 个单元。 中间当然也有间断的时候,我就跟自己说,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如果我放弃了,我又得重头开始了,我不能再重蹈覆辙了。为了给自己洗脑,我把很多笑来文章中 的句子,抄在本子上,每天早上读几遍。08 年 9 月我在新东方学习新概念二册。09 年 3 月初的时候总算把三遍剑桥中级语法,接着报了新概念三。09 年 5 月的 时候新三学完,我报了 6 月的雅思,想先裸考一次,看看自己现在到底什么水平。这中间的一个月时间,一边复习新三,一边用笑来的如何提高阅读速度那几篇文章里的方法读老托福的文章;用老托福 PART-C 的文章做跟读训练。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些方法实在是太慢了,太麻烦了,直到考前一共才看了 5 篇阅读,跟读练了 2 篇。6 月的雅思考试成绩并不理想,阅读 5.5,听力 6,口语 6.5,写作 5,总分 5.5。我当时的目标是考 7 分,5.5 离目标差得不 是一星半点。

我当时仔细回忆我当运动员的时候,我当时是怎么训练的,每项技术是怎么打磨的。我发现其实这些都和学英语有共通之处。每个技术动作的要领并不复杂, 教练教会基本动作之后剩下的就是大量的重复。在无数次的重复中,纠正错误动作,模仿优秀运动员的动作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最终形成自己的动作。同样,应用到 学习英语中。我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法、基础的词汇和学习方法,那么剩下就是大量应用、练习了。最重要的是,清楚什么是自己能控制的,什么是不能控制的。比赛的时候,天气、场地、观众、对手还有结果这些都是属于不能控制 的事情,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我是不是每一个动作都尽力做好了,我是不是按既定的战术执行了,我在累的时候有没有坚持住,这些是我能够控制的。同理,考 试的题目不是我能控制的,结果更不是我能控制的了,那么我还老想着我要考多少分,时刻关注机经模板除了浪费时间和让自己更焦虑之外没有任何用处。

想明白之后,就该干嘛干嘛了。
阅读

    如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里的方法精读剑 4-7 的每一篇文章。
    新托福 iBT 词汇分类突破 认真背了 3 遍。

听力

    托福听说训练 练习了 20 多篇。
    抄写基础词表:GSL 和 AWL,恶补拼 写。
    剑 4-7 里的听力部分做了两遍。

写作

    TOEFL iBT 高分作文仿写、背诵经典的句子。
    大作文写了不到二十篇,小作文 7 篇。
    慎晓嶷 ‘七天’ 里的小作文每种图表背了个一篇。
    ‘如何准备留学考试系列’ 里的有力模式、立场选择等文章打印出来、认真读了 N 遍。

口语

    第一部分,准备了九十多道真题,一个英语很好的朋友帮我写的。第二部分,准备了十个左右话题。第三部分,背了经典的句型若干。
    对照这个网站对着镜子模仿口型和发音。每天半小时,1 个月时间。 其他
    想明白系列,反复看了若干遍。

考前没有报任何培训班。10 月的雅思成绩是,听力和阅读都考了 7,口语还是 6.5,写作 5.5,总分 6.5。虽然没考到理想的 7 分,但这个成绩也已 经够申请的标准了。我当时很激动,我证明了自己并不比那些从小一直学习的同学差。我的经历告诉我,首先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只要努力不怕苦,没有办不 成的事。有人总是强调别人的是个例,来宽恕自己的不努力。这个过程有多苦吗,有多难吗,我没觉得。可能这也得感谢我从小受的训练吧,忍耐枯燥的训练和服从 教练的指示。

其次,自信来自于能力,任何能力都是靠自己努力学习来的,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从英语零基础到考过雅思,自学能力一点点打磨出 来。这个凭能力产生的从无到有的过程,才是提高我自信的动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的本领和能力是真正属于你的,没有什么是能够与你共生的。这些才是产生自 信的真正动力。

最后,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多多少少给那些真正想学好英语的同学一些帮助。

谢谢笑来老师,如果没有你这么无私的分享这些学习方法和人生感悟,我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我的目标。
--完--

https://github.com/xiaolai/every ... ob/main/book/end.md

人人都能用英语
目录

    简介
    第一章:起点
    第二章:口语
    第三章:语音
    第四章:朗读
    第五章:词典
    第六章:语法
    第七章:精读
    第八章:叮嘱
    后记

前言

    有一天,有个人在 Twitter 上提问:

        @maozhu1: @xiaolai 还请李老师用 140 字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学好英语?

    我回复说:

        其实一个字就够了:“用”。

这本书里的文字,全部的意义,只有两个字:“启发”。

有些知识,不仅要了解,还要深入了解。为了深入了解,不仅要学习,还要实践,更要反复试错,在成功中获得激励,在失败中汲取教训,路漫漫其修远,上下求索才可能修成正果。小到开车,大到创业,各种所需要的知识莫不如是。面对这样的知识,我们要了解:

    What──它究竟是什么?
    Why──为什么它是那个样子?
    How──要掌握它、应用它,必须得遵循什么样的步骤?

然而,有另外一种知识,往往还是格外重要的知识,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就可能开始发挥重大的作用,甚至,在知道它(What)的那一瞬间,它所有的重大作用全部都发挥完毕(至于 Why 和 How,甚至可能在了解它的 What 那一瞬间早已经不言自明)。

在我个人的记忆里,一路上遇到过很多这种 “只要知道就能够瞬间全部发挥作用” 的知识。学概率统计的时候,遇到 “独立事件” 这个概念,就是这类知识的典型例子。在此之前,我很自然地以为如果连续 9 次抛硬币都是正面朝上,那么第 10 次抛出硬币之后正面朝上的可能性要远远低于背面朝上的可能性 …… 在概率教科书里读到 “独立事件” 的那一瞬间,让我意识到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因为抛硬币正反面的几率是永远都相同的(硬币出现正反面在每次抛时都是相互独立、不受之前结果影响的),各占 50%,所以即便我抛一百次,一万次,甚至更多次都是正面朝上,下一次抛正反面的几率也还是如此,各占 50%。

至此,这个知识的所有作用已经全部发挥完毕:它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些人──那些一不小心看到它实际意义的人。无论是谁,在做几乎所有决定的时候,都要考虑 “可能性”(学称 “概率”)。在我不知道 “独立事件” 这个概念之前所做出的很多决定,换在知道 “独立事件” 这个概念之后,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那样选择的──这就是改变,并且是质变。

另一个令我记忆深刻的例子是很小的时候学习编程语言。多年以来,受影响最深的,并不是当时所学的 BASIC,或者是后来所学的 PASCAL,抑或再后来学的 C、C++什么的;受影响最深的是一种思考方式──在运行程序之前,要反复浏览代码,在脑子里进行预演;而不是写完程序直接运行,出错了再说。这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重要方式。刚开始并不知道 “了解了这种操作方式” 给自己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可是,许多年之后,观察到身边大多数人从来都没有 “做事之前先在脑子里预演” 的习惯,才明白很小的时候知道了那样的做法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好处──并且是没办法给那些不知道的人讲明白的好处。(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总是有人这样无奈罢:会的人,自然会了,不会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知识的获取,是 “不可逆的”。在你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你的生活因它而变,再也无法复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这种知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比如,真正理解概率统计常识的人,是绝对不会去买彩票的 …… 因为买彩票这种行为在他们眼里相当于不尊重自己的智商和已学过的知识。可与此同时,彩票是地球上最畅销的商品,可见有多少人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了解那些重要的知识。

当然,读到这里,读者都会同意:也许最值得传播的(至少应该为之努力的)就是这种知识。传播它们的最大意义,甚至唯一的意义和目的,就是 “启发”。这本书里的文字,全部的意义,只有两个字:“启发”。作者真诚地希望读者在读过这些文字之后,(起码)在英语使用方面有所启发。

也许有些读者会发现里面有 “太多的废话”,那仅仅是因为这类知识的特性:它们太 “貌不惊人”,如果非要它们以本来的面目出现,他们是不会注意到的──无论它们实际上有多么重要。否则,他们早就被这类知识彻头彻尾地改变了 …… 可事实上他们不还是原来那个样子么?

也许有些读者自然而然地依照思维惯性,希望看到更多的 “How”。可正如之前所解释的那样,这类知识中的大多数,读者在了解到 “What” 的那一瞬间,它的作用就已经全部发挥完毕,“Why” 也许只不过是多余的解释,而 “How” 或者不言自明,或者因人而异,需要读者自己摸索……

这类知识注定属于少数人。除了之前已经说过的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人们只愿传播自己相信的知识──哪怕那所谓的知识根本就是错的。重要的不是对错,重要的是感觉。尽管 “觉得正确” 和 “正确” 相差可能十万八千里,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是一回事儿,起码,他们情愿那就是一回事儿。所以,容易传递的是那些 “很自然地就令人相信(感觉)是正确的”,而不是 “事实上正确的” 事情。

前些年我写《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时候,多少对它的传播是悲观的,因为我知道那些文字里所传递的绝大多数是这种道理、这类知识──它们的本质决定了其传播的困难程度。所以,那时候,我觉得只要有零星那么几个人能够被那些文字所改变,就已经万幸了。互联网时代充满了奇迹,那些文字在网上以每个月几万点击的数量被浏览。而 2009 年印刷成书出版后,竟然可以在一年之内重印 11 次,再次出乎我的意料。哪怕真正接受那些道理的读者比率再低,由于基数巨大,我知道我还是结结实实地改变了很多人的。

正是这样的动力,使我甘心、耐心地写下这本书里的文字。知道它们无论如何都会再次改变一些人──尽管我自己永远没办法知道最终改变的究竟是哪些人。生活中充满了无奈,然而有些人幸运如我,毕竟能够改变点什么。于是,那些无奈,那些不幸,就多少淡了一些。

事实上,这本书也是《把时间当做朋友》的具体延续。《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主旨很简单:时间不会听从我们的管理,我们最多只能与时间做朋友;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只不过是 “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而这本书,只不过是 把 “正确的事情” 聚焦在 “用英语” 上而已,而后再看看可能的 “正确的方式” 究竟是什么。
李笑来

    2010 年春于上海初稿
    2010 年冬于北京修改
    2015 年于北京重新制作网络开放版本
    2019 年于北京上传至 GitHu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桐木舟论坛

GMT+8, 2024-11-22 00:49 , Processed in 0.0424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